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

父母,最困难的时候拿不出3000块钱,把我养大_妈妈_康复之路_治疗。

母婴育儿 2024-06-28 浏览(87) 评论(0)
- N +

今天没有录音。

安静的阅读体验更好。

你好,我叫李晓静。00后喜欢叫我福娃。我是张欣的志愿者,也是一个早产儿。在今天这篇文章里,我想分享一下我作为早产儿的成长经历,谈谈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。

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发。

早产后五个月

我被诊断为“儿童脑瘫”

2001年,婚礼后的第一周,父母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。据我妈说,她怀我的时候,对怀孕反应很大。她一吃东西就吐,整个孕期都吃不下东西。她受了很多苦。

怀孕3个月的一天晚上,妈妈突然大出血,医生诊断为先兆流产,马上住院十多天。没想到,5个月后,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。医生告诉爸爸妈妈,保胎可能会出现各种不理想的后果,让他们考虑要不要留下我。

爸爸妈妈很纠结,但是每当一个人想放弃的时候,另一个人总会舍不得。最后他们拒绝了我奶奶的放弃要求,把我留了下来。爸爸当时说:“赌一把,就算她以后傻了,瘫痪了,我也承认,至少我不会后悔。”

怀孕28周后,我妈破水了,她顶着生不如死的痛苦,坚持把我关了9天。我是顺产,2斤6两。获救后直接住进了保温箱。由于经济拮据,26天后,即使没有达到出院标准,父母也只能带着不到4斤的我回家。

刚回家的时候体重增加了不少,但是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。在我3个月大的时候,妈妈第一次发现了我的异常,比如容易醒,爱哭,吸吮能力差,抬不起头。这些症状其实都是需要早期干预的表现,但当时大家的早期干预意识还很薄弱,甚至医生也只是认为我年纪太小,没有引起重视。

五个月过去了,我还是抬不起头,抓不住东西。我妈真的很担心,带我去了医院。医生的诊断是“儿童脑瘫”。

展开全文

虽然坐在轮椅上

但是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做的。

医生的诊断给了我父母一个打击,从此我们踏上了漫长的康复之路。

为了更好的照顾我,我妈辞职了。除了每天带我去医院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,你还要给我按摩,带我进行其他的家庭康复训练。

在这些日子里,我的父母每天都担心我,经常在以泪洗面熬夜,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我的母亲患上了抑郁症。

我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。最困难的时候连3000块钱都拿不出来,连一个月的康复治疗都负担不起。我妈不得不重返职场,暂时停止我的医院康复。经济稍微好一点的时候,我妈立马辞职带我去了医院。

这样我每天都会抬头,翻身,坐下,进步。这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康复治疗,也要感谢妈妈的耐心和坚持。

以教我吃饭为例。我妈妈花了很多时间。为了教我捏手指,我妈握着我的手,每天练习几十次。我花了半个月才学会。教学过程很枯燥。为了不让我觉得无聊,我妈还准备了旺仔小笼包让我自己吃。

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,这背后不仅仅是母亲对我的爱,更是一个母亲在无数次崩溃后的自愈。有几次,妈妈在教我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无法控制的负面情绪,对我有一些过激的举动,但是母爱的力量把她从泥潭中救了出来,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
每当我不想练习的时候,我妈总是说:“我们不能永远陪着她。只有她能自学。哪怕她哭,我也会坚持。”

我很感谢妈妈有原则的爱,不仅塑造了我坚强的性格,也教会了我更好的照顾自己。现在我坐在轮椅上,但我可以自己刷牙、洗脸、吃饭和写字。

这么多年的康复经验,我还是挺有感触的。在康复过程中,持续、系统的治疗必不可少,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爱、坚持、引导和陪伴。两者结合起来,康复效果才能最大化。

康复中,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。大运动量、精细运动、语言认知、情绪社会化都是为自理能力服务的。只有提高自理能力,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被社会接受,减轻照顾者的负担。

至于其他治疗方法,如养神经针、针灸、脑循环等,只能起到辅助作用,涉及手术的治疗方案更要慎重,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。功能康复是艰苦的,但它是迄今为止最可靠、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。

以上是我的亲身经历,希望你少走弯路。

婆媳矛盾

老公的态度是关键。

婆媳矛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,甚至是我们家的一颗苦泪。当父母拒绝了外婆的要求,决定留下我的时候,家里的矛盾就埋下了伏笔。

第二个月奶奶一次都没抱过我。后来开始康复治疗的时候,奶奶总是让爸妈放弃我。她说愿意花几百块让我去农村自谋生路。她希望我爸妈趁年轻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,避免钱和钱的损失。

我爸妈不同意,我奶奶就从中作梗,希望和我爸妈离婚,让我爸不要被拖累。后来奶奶越来越严重,我妈也不再耐心。家里大吵三天,小吵两天,烟雾弥漫。

好在爸爸一直坚定的站在妈妈这边,拒绝了奶奶的无理要求,不想再要一个孩子。两人一如既往的团结一致,相互扶持,相亲相爱。

直到我渐渐好起来,我妈才在社区找了份工作,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。我也在一所普通小学读五年级,外婆的态度有所缓和,婆媳八年战争也渐渐平息。

婆媳矛盾在所难免,老公的态度是关键。

早产儿的母亲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,也承受着很多无端的指责。早产不是母亲的错。作为丈夫和父亲,她应该做妻子和母亲之间的润滑剂,多给她理解和鼓励,而不是一味的孝顺。

另外,距离产生美。如果可能的话,尽量和老人分开住。虽然两个人负责家务和育儿,确实比较累,但也比较自由。

真的离不开老人的帮助。如果需要一起生活,不要苛责老人。你不妨对老人心存感激,宽容一些。

你不能鱼与熊掌兼得。你要权衡利弊,做好选择,多理解少抱怨,只有自己强大了,才能赢得尊重。

我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?

之前在张欣的宝宝群看到这条消息:

“我很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提早产,担心孩子因为先天不足而自卑。”

是否要在孩子面前提早产这个问题,没有标准答案,但对于我这个早产儿,身体有些缺陷的人来说,我有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。

一开始父母不想带我去见人,也不让我参加任何活动,所以我渐渐变得胆小。

我三岁的时候,有一天爸爸突然说:“这样不行。如果不能面对残疾,小静就没有办法好好成长了。”

从那以后,我的父母经常带我去亲戚朋友的聚会。不仅如此,我妈一有机会就带我参加社区和残联的活动。

我渐渐变得开朗活泼,也更自信了。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,我还获得了区残联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的二、三等奖。

我父母真的很勇敢。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的逆境,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别人的目光,做更好的自己。

父母是孩子的镜子。孩子的性格需要父母以身作则。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都是美丽的风景。跨越这个心理障碍是需要时间的。我们应该相信时间是一剂良药。

我在公益中获得和成长。

从2018年开始,我开始了我的公益之路,和一个女生一起创建了康复答疑平台,协助运营志愿者工作,帮助患者答疑解惑,联系康复老师组织专家答疑解惑,进行专业知识讲座,维护群内日常交流秩序。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康复机构建立社区而解散了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一些人,获得了一些帮助。

我的一个参考文献↓

从2020年加入张馨志愿者团队开始,我就参与了张馨的志愿者问答项目,编写了《早产儿常见问题手册》,偶尔在张馨的微信官方账号发表文章结识。由于张馨的认可,我在志愿服务期间获得了两次杰出志愿者个人奖。

我做公益的初心是因为我是一个特别的人,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。做公益既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,也让我感到快乐。

每当我的建议能够改善孩子的生长发育,我都很开心,很有成就感,就像看到父母守护着当时弱小的我,在黑暗中与父母感同身受,并转化为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。

还有人说做好事的人会得到祝福,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一些好运。

志愿服务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。有一次,一位家长因为宝宝不接受奶瓶,去群里咨询。我提了一些建议。三天后,马宝去小组反馈,宝宝成功接受奶瓶喝奶。马宝很用心地在群里写了详细的反馈和感谢。

看到群里消息的那一刻,我心里觉得很开心,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张欣存在的意义。(遗憾的是,由于手机维修数据丢失,反馈聊天截图未保存。)

我在张馨做志愿者↓

公益给我带来了无数快乐的瞬间,这是我追随张欣早产儿公益的动力来源。

我常常是接受者,但我总觉得帮助别人是最幸福的。做慈善也让我懂得了珍惜家人,让我更加淡然的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,成为了一个内心越来越有勇气和冷静的女孩。

希望我的故事能缓解大家的焦虑。作为一个先天不足的人,我不仅平安的成长了,也为这个社会做了一些事情。

也希望我的暮光之城能影响身边的人,让爱汇聚,帮助早产儿家庭。

如果你也想为早产儿做点什么,请扫描下面海报的二维码,了解早产儿的家庭故事,参与张馨早产儿每月捐赠计划。让我们一起陪伴宝宝成长,祝大家越来越好,一起加油!

大J喋喋不休

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李晓静(我们更愿意称她为福娃),是00后,也是我们心中的第一批志愿者。

她是一个“轮椅女孩”,却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了更多的家庭。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,希望你也会喜欢。

从23年底到现在,张欣的故事已经更新到了第六期,捐款数已经达到了3907,累计月捐608。特别感谢所有捐助者的信任和支持,也感谢越来越多关注早产集团并愿意为其贡献力量的伙伴们!

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捐赠的善意都汇到了哪里:

3月30日北京场。

5月12日,郑州市场

5月18日合肥场

五月二十五日广州市场

6月23日上海市场

←幻灯片查看,点击图片看大图→

从去年11月底到今天,我们已经帮助了400多组早产儿家庭,其中通过2024年3月启动的“张馨家庭养育早产儿全国公益银行”项目,面对面帮助了302组早产儿家庭,9组得到了同行的支持。

再次感谢所有捐赠者的支持和信任。我会这样做一辈子,即使以后没有“大J小D”,我也会继续。

最后感谢所有关注我官号的云闺蜜们。没有你,就没有“大J小D”,就没有“掌上幸福”。谢谢大家。

欢迎阅读我的新书。

解锁思维模式,做个有能量的“自己”👇🏻

标签:

亲亲宝贝育儿网推荐阅读: